《表3 库区坝前段实测含沙量沿程变化 (2014年)》

《表3 库区坝前段实测含沙量沿程变化 (2014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三峡水库坝前泥沙絮凝沉降实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天然河流的含沙量垂线分布主要受流速分布影响,呈上层小下层大的特点,与流速相反。但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经过长距离输移,沿程淤积分选,粒径越来越细,坝前泥沙大多为粒径小于0.1 mm的冲泻质。2014年7月4日在S41和庙河断面(分别距大坝约18 km和12.7 km)实测中泓垂线最大流速近1.0 m/s,垂线平均流速大于0.7 m/s,垂线含沙量分布较均匀,未发生絮凝现象(见图6)。靠近坝前段,由于库面扩宽,水深加大,流速减缓,S34、S31和YZL02断面的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减少至0.66,0.46m/s和0.34 m/s(见表3);含沙量在垂线上的梯度分布迅速加大(见图7),反映出絮凝作用加速了絮团泥沙沉降。垂线上最大最小含沙量之比最大接近10倍(见表3)。越靠近坝前,最大流速越小,而垂线上最大含沙量逐步增大,最小含沙量逐步减小,最大最小含沙量比出现较大的断面(S34、S31)、也与坝前段主要淤积部位一致(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