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变量选择:人力资本投入区域性差异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表1 变量选择:人力资本投入区域性差异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力资本投入区域性差异对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urbit为控制变量,代表了城镇化程度,本文我们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镇化程度,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下列几方面。一是聚集效应。聚集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口集聚的外部性的存在。一个地区人口和产业聚集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就会相应地增加,相应地也会产生较大的人口集聚的外部性,从而导致人均产出的增加,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聚集效应的影响[5]。西科恩和赫尔在1996年通过对美国的地区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劳动力密度每上升一倍,劳动生产率相应的上升六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的普及,使得城市人口数量快速上升,市场交易量攀升,从而推动分工和专业化。三是城镇化促进“进城”人口的教育程度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累积。四是城镇化降低了基础设施投资所对应的使用效率和平均成本。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城镇化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比如说,亨德森(Henderson)所进行的跨国研究表明了城镇化率和人均对数产出显著相关。经济增长的差异必然导致地区收入的差异,同时,城镇化能够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进一步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化。Kuznets(1955)探讨了城市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的迁移,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但从长期来看,则会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周云波(2009)利用两部门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城市化、城乡差距与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城市化是导致倒U形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