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醒”“苏”“觉”“寤”在先秦西汉的使用情况 (1)》

《表1“醒”“苏”“觉”“寤”在先秦西汉的使用情况 (1)》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从“醒”的语义扩展看概念域的历史演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王凤阳曾指出,上古“觉”和“寤”虽然都可以和“寐”“睡”等构成反义,但其语义上是有区别的:“寤”是一般说法,指自然睡醒;“觉”则常常指受到某种刺激或惊吓而猛然醒来。正因为如此,“觉”常和“梦”构成反义,如“如梦方觉、大梦谁先觉”等。这种与“梦”相对的醒来义一般不用“寤”。[8]802-803笔者赞成以上分析,需要补充的是,“寐”“睡”语义上的此种区别在春秋时期较为明显,到战国时期已渐趋消亡。如《吕氏春秋·离俗》:“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子,白缟之冠,丹绩之,东布之衣,新素履,墨剑室,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9]79例中的“寤”与“梦”相对使用,且指受到惊吓而猛然醒来。从使用频率来看,此期“觉”的文献分布比“寤”广,“寤”的出现总数比“觉”高。在句法功能上,两者都主要充当谓语,多独用,或受“不、乃、未、大、蘧然、惕然”等修饰组成状中结构。如《战国策·魏策二》:“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