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地理群体鲢繁殖特征比较Table 2 Compare of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Hypoph

《表2 不同地理群体鲢繁殖特征比较Table 2 Compare of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Hypoph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宜昌段鲢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鱼类的繁殖受自身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不同的繁殖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蓝昭军等2015)。其中繁殖力可体现鱼类对外界环境的补偿性适应,卵径大小与早期发育和苗种成活息息相关(Mollet et al.2000)。本研究中,长江宜昌段鲢的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77 662粒,相较历史记录451 324粒(陈佩薰等1978),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通常认为鱼类繁殖力与饵料条件和捕捞压力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易伯鲁等1988b)。宜昌江段水流趋于平缓,饵料生物丰度较高,为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Duan et al.2009)。但作为长江中游地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鲢种群资源已被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刘绍平等2004)。本研究中鲢鱼的绝对繁殖力的波动范围较大,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约6倍,也表明其承受了较大的捕捞压力。比较不同地理群体鲢繁殖特征(表2)发现,长江宜昌段鲢鱼的绝对繁殖力低于赣州赣江江段(朱日财2010)而高于黑龙江绥滨江段(司凤云等2002),主要是由于不同群体或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种现象在鱼类中普遍存在,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蓝昭军等2015)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李忠利等2017) 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崔奕等2016) 等均发现类似繁殖力变动。此外,宜昌江段成熟鲢卵径峰值集中在0.9~1.1 mm,平均卵径为1.0 mm。其平均卵径小于赣江群体(朱日财2010)、黑龙江群体(司凤云等2002)及宜昌江段的历史记录(陈佩薰等1978)。繁殖力相当的情况下,卵径较小的鱼类拥有较高怀卵量,相对数量上增大了子代存活的几率,有效地保证了种群的延续(李忠利等2017),与Mollet(2000)研究结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