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生境中的PE塑料降解微生物》

《表1 不同生境中的PE塑料降解微生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聚乙烯塑料的微生物降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通常1 g土壤中有106-109个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15],所以选用这种资源丰富的生境作为PE降解菌的筛选来源之一(表1)。1978年,Albertsson[16]用放射性14C标记合成的PE薄膜作为底物,考察了土壤微生物对PE的降解能力,在2年内,通过闪烁计数器测量释放14CO2的净值约占测试样品中放射性总量的0.5%,明显高于老化样品非生物产生的14CO2,这证明土壤微生物对PE进行了催化转化。1990年,Albertsson等[34]又利用土壤中的真菌测试了微生物降解PE的能力,同位素示踪和红外光谱测定数据都表明PE在土壤真菌的作用下产生了有效的降解。1999年,Kawai等[35]利用光降解后的PE和商业PE蜡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培养土壤微生物,通过活细胞计数、样品重量和GPC分析分子量的变化,证实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2004年,Gilan等[17]用PE薄膜作为唯一碳源,从土壤样本中富集分离了一株细菌Rhodococcus ruber,在液体培养中,该菌在PE表面上形成生物膜[18],并在孵育30 d之内产生了8%的重量损失。2013年,Tribedi等[19]从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一株Pseudomonas属细菌,在不需要事先氧化预处理PE的情况下,45 d内PE的重量损失可达到4%-6%,降解后PE材料的疏水性经测量也有一定降低。2016年,Kowalczyk等[36]从土壤中分离出新的菌株,并通过分析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菌种鉴定,还以PE薄膜为底物进行降解实验,用ATR-FTIR和SEM分析了PE薄膜样品,结果表明PE薄膜的表面物理化学结构产生了明显变化,还检测到了约9%的重量损失。2017年,Peixoto等[20]从当地的土壤中发现的塑料碎片中分离了9种新型的PE降解细菌,在以PE为唯一碳源培养90 d后,这些来自Comamonas、Delftia和Stenotrophomonas属的细菌显示出代谢活性和细胞活力;此外,ATR-FTIR检测表明,生物降解后的PE经历了氧化,并新生成了羰基等极性基团。AFM和SEM证实了表面粗糙度的显著变化和PE表面的巨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