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标定的修正Drucker塑性势函数各参数值》

《表5 标定的修正Drucker塑性势函数各参数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考虑强度差效应的非对称Drucker屈服模型及实验验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3为AA2090-T3铝合金单向拉伸和压缩实验获得的各个方向的屈服极限及各向异性系数[26]。还包括等双拉实验及圆盘压缩实验获得的屈服极限和各向异性系数。采用关联流动法则时,塑性屈服方程和塑性位势方程采用相同的形式。这样,为了同时描述材料单元体的屈服和塑性流动特性,方程中必然同时含有描述材料屈服和流动特性的实验数据。由于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在同一方程中相互影响,所以预测精度很难满足所有实验数据[27]。尤其对于压力敏感材料的强度差效应:强度差效应越明显,则相关联塑性本构关系产生的预测误差越大。为了提高塑性势和屈服的预测精度,本文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即材料的屈服方程取决于拉伸和压缩实验获得的各个方向屈服应力;材料的塑性流动方向由各向异性系数来决定。针对金属薄板,其厚度方向的各向异性系数难以测定,本文假定其符合各向同性,即厚度方向的值为1.0。表4和表5分别为标定的修正Drucker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中的各参数值。同样,本文对Hill’48[28]的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也分别进行了标定,并与关联流动法则的Yld2004-18p屈服准则[29]及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7~图10所示。可见,Drucker屈服轨迹能够很好地表征拉压强度差效应;归一化的拉伸/压缩屈服应力及各向异性系数与实验数据的比对也反映了其整体较高的拟合精度。而目前流行的各向异性屈服模型(如Hill’48和Yld2000-18p)无法反映拉压各向异性,尤其是压缩屈服应力对材料塑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