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年深圳特区出口货物情况(1987—1996)》

《表1 年深圳特区出口货物情况(1987—1996)》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是如何融入世界实现经济追赶的(上)》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注:1.1993年起易货贸易取代了之前的边境小额贸易。2.1987年的数据不完整,n.a.表示无此数据。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最初几年,由于缺乏技术设备和熟练工人,加之基础设施差,基本建设投资很少,深圳只能因地制宜以“来料加工”方式承接来自香港的小规模订单。这种简单的组装加工涉及服装、金属和塑料制品。当时的香港正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工资与地价都在上升。这极大地增加了香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而制造业正是当时香港经济的基石。同时,组装加工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本地生产成本高,但组装加工技术门槛低,这使得香港将组装加工工作转移到了深圳,并且不需要太高的资本支出。表1给出了1987—1996十年间深圳特区货物出口的详细构成,其中来料加工装配成品出口和进料加工出口成为加工出口的主要形式。实际上,从深圳等四地开启特区试验到21世纪头几年,加工出口(Processing Exports)始终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贡献者。在80年代早期,由于深圳特区的存在,广东省的加工出口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