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矿区典型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表1 矿区典型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矿区典型环境污染及其充填胶凝固定化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战略物资之一,我国矿产储量颇丰,属矿产资源大国。然而,不当的资源开采方式及修复难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开采冶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以固、液、气等废弃物的形式,通过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地表径流、雨水淋溶和土壤渗透等方式融入矿区附近的大气、水体和土壤中[6]。采矿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给环境管理和修复带来严峻的挑战,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将是持久性的。我国对于水体中有害元素浓度有着严格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7]规定,饮用水中有害元素Pb、Cr、Cd、As的质量浓度应分别低于0.01 mg/L、0.05 mg/L、0.005 mg/L和0.01 mg/L;《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8]规定,自然条件下有害元素Pb、Cr、Cd和As的质量浓度应分别低于35 mg/kg、0.2 mg/kg和15 mg/kg[9]。只有充分了解有害物质的污染特质后,才能从源头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因此,明确有害元素在矿区附近的污染特征及迁移特征(表1),有利于开展矿区污染物的防治工作。此外,了解污染物的污染特质将有助于实现充填胶凝材料对污染物的捕捉及固定化,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