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绵羊抗消化道线虫病品种的相关研究》

《表1 绵羊抗消化道线虫病品种的相关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绵羊抗消化道线虫感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抗性试验中只有1个品种,品种中有差异性;“N”表示自然感染;“A”表示人工感染;“Hc”表示捻转血矛线虫;“Tc”表示蛇形毛圆线虫;“Tr”表示毛圆属线虫;“Te”表示背带属线虫;“Oe”表示食道口属线虫;“Ne”表示细颈属线虫。

绵羊对消化道线虫的抗性受遗传控制。由于个体间遗传变异,不感染或感染强度小的个体通常具有抗性遗传基因,将其选育出进行世代繁殖,可使抗性个体增多,抗性基因频率提高。这种方式直观简便,可顾及所有抗性或易感性的遗传基因。利用这个方法,在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条件下,绵羊对消化道线虫的抗性个体的选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报道(见表1)[10-25]。前人研究证明绵羊品种间对消化道线虫的抗性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绵羊群体中也证明了存在品种内遗传变异。这些品种在高寄生虫感染和不使用驱虫药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具抗性个体存活、繁衍形成了对寄生虫的较强抵抗力。因此越是在持续强的疾病感染环境下形成的羊的品种,相对于引进品种对疾病的抵抗力和耐受力越强[]26。传统的育种策略是基于指标性状的使用,其中粪便虫卵数(Faecal egg counts,FEC)可以推算寄生虫的感染强度,是绵羊对消化道线虫抗性的主要指标。用FEC评价的抗线虫性在小型反刍动物中具有遗传力,遗传力在0.01~0.65[27]。但高抗病性状的形成需要花费几千年的持续表型选择,遗传进展缓慢,耗时长,费用高。尽管对绵羊和山羊进行抗病性选择是可能的和有效的,但由于在收集表型和系谱信息方面的复杂性以及与管理育种计划所涉费用相关的限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完全采用这一方法,而仅限于研究群体。此外,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例如,与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关的问题是大多数绵羊和山羊养殖系统基因改良方案的最大瓶颈:羊群规模小、缺乏明确的育种目标、缺乏或较差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小的养殖户没有准确的系谱。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在育种计划中参与率低的所有因素,使得实现品种内遗传改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