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北宋神宗熙寧初禁軍兵力分布表》

《表一:北宋神宗熙寧初禁軍兵力分布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宋禁軍兵力分布研究——以神宗朝爲中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接著我們來關注一下邊防地區的布防重地。承前稿所考,仁宗末年在邊防地區的布防重地爲:河東路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大名府路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東北)和澶州(今河南濮陽市)、高陽關路冀州(今河北冀州市)和恩州(今河北清河縣舊城)、定州路定州(今河北定州市)、真定府路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永興軍路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市)、鄜延路延州(今陝西延安市)、環慶路邠州(今陝西彬縣)和慶州(今甘肅慶陽縣)、秦鳳路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涇原路原州(今甘肅鎮原縣)和渭州(今甘肅平凉市)。據表一,可知熙寧初邊防地區各帥司路的駐軍之最:河東路太原府34指揮,大名府路大名府13指揮,高陽關路冀州20指揮,定州路定州26指揮,真定府路真定府13指揮,永興軍路京兆府23指揮,鄜延路延州22指揮,環慶路邠州15指揮,秦鳳路秦州34指揮,涇原路原州22指揮。以上均是熙寧初邊防地區的布防重地,與仁宗末年相一致。另,大名府路澶州駐有11指揮,高陽關路恩州駐有17指揮,涇原路渭州駐有21指揮,其規模均居各路之次,亦是布防重地,并與仁宗末年之地位相符合。然環慶路慶州駐有11指揮,寧州(今甘肅寧縣)亦駐有11指揮,寧州與慶州毗鄰,兩州可以互相策應,招之即來,甚便。且寧州稍處於内,便於後勤供給。故熙寧初亦在寧州駐有數量相當之禁軍。據上述表三,可知元豐末邊防地區各帥司路駐軍之最:河東路太原府28指揮,大名府路大名府10指揮,高陽關路冀州8指揮,定州路定州14指揮,真定府路真定府6指揮、相州6指揮、趙州6指揮,永興軍路京兆府24指揮,鄜延路延州19指揮,環慶路邠州12指揮、寧州12指揮,秦鳳路秦州17指揮、鳳翔府17指揮,涇原路涇州17指揮,熙河路蘭州(今甘肅蘭州市)4指揮。由此可以獲知,真定府路真定府的地位有所下降,而相州(今河南安陽市)、趙州(今河北趙縣)的地位則有所上升;在環慶路,寧州的地位進一步上升,與邠州并駕齊驅;秦鳳路的秦州地位有所下降,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的地位則日顯重要。其中變化最大的可謂是涇原路,涇州已取代了原州,一躍成爲駐軍最多的州。大名府路澶州駐有7指揮,繼續維持其第二的位置,但高陽關路的恩州第二位的地位則受到動摇,瀛州(今河北河間市)、滄州(今河北滄縣東南東關)與其并列,駐有6指揮,可見瀛、滄州地位上升。環慶路慶州駐有10指揮,地位雖下降,但仍維持一定的規模。涇原路鎮戎軍駐有16指揮,位於該路之次,可見其地位獲得提升,軍事戰略意義重大。綜合上述考察,可以認爲:河東路太原府、大名府路大名府、高陽關路冀州、定州路定州、永興軍路京兆府、鄜延路延州之布防重地的地位比較穩固,在國防上軍事戰略意義重大。而真定府路、環慶路、秦鳳路、涇原路的軍事布防重地則不固定,時有轉移,或多個并重,這或與國防上形勢的變化、對敵鬥争重心的轉移不無關系。當然,禁軍兵力的配置亦與後勤供給等問題緊密相關。平時軍隊放在内地第二綫,以期减輕後勤壓力,戰時、備戰則放在第一綫。具體展開、論述,容日後再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