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国内外制革场地土壤中铬含量调查结果》

《表4 国内外制革场地土壤中铬含量调查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制革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铬污染来源及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未报道相关数值,2)检测到六价铬。Note:1)No value reported.2)Cr(VI)detected.(1)Site name and soil sampling location.(2)Background value of total Cr in local soil.

早在1979年,Bartlett和James[64]研究了Cr(III)在不同p H的土壤悬浊液中的氧化规律,他们发现悬浊液的p H越低越容易促进Cr(VI)的形成,在p H为3.2时,Cr(III)全部转化为Cr(VI)。Reijonen和Hartikainen[65]同样研究了p H分别为4.4、5.5和6.2的土壤悬浊液对Cr(III)的氧化行为,他们发现在这三个p H条件下,土壤并未使Cr(III)转变为Cr(VI)。然而这些实验均是在土壤悬浊液体系中进行,与实际的土壤体系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土壤p H对铬在真实的半干燥土壤中的氧化行为的影响。并且,现有的文献中未系统地报道土壤p H对铬的迁移和形态转化行为的影响,而制革场地实际污染的土壤具有酸性到碱性反复变化的特点(表4)。因此,有必要研究土壤p H对铬环境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探明有效态铬和Cr(VI)的形成与土壤p H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