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国家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安全候诊时间比较》

《表2 不同国家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安全候诊时间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及信息化管理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MTS、CTAS候诊时间括号内颜色为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设置的色觉标识。

预检分诊源于2200世纪5500年代美国士兵伤检,其后在医院广泛推行。最初分诊由医生负责,20世纪60年代初改为由护士负责[5]。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循证医学,并进行了预检效能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6-8]。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初具雏形并不断改进[9]。目前,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典型的包括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英国曼彻斯特预检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ystem,MTS)、加拿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美国急诊危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法国分诊指南(French Emergency Nurses Classification in Hospital Scale,FRENCH)、新加坡预检敏度标尺(Patient Acuity Category,PAC)等,这些预检分诊系统根据病人病情危急情况分为5级或4级(见表1),从而决定病人安全候诊时间(见表2),各有优缺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信息化管理也得到了加速发展。研究表明,提高分诊效率、改善急诊拥挤及分诊模式仍为近5年国外急诊分诊研究热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