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会议等级类别与吸收新颖性指数多重比较》

《表4 会议等级类别与吸收新颖性指数多重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学术会议论文新颖性测度研究——以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领域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通过计算,所有会议的参考文献出版时间与论文发表时间之间的差值中位数为4,差值小于等于4则表明参考文献相是新颖的,反之则表明参考文献是非新颖的。统计每篇会议论文中新颖的参考文献数量,使用公式(1)分别计算每篇会议论文的吸收新颖性指数,进而得到吸收新颖性指数频次分布及正态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横坐标指的是每篇会议论文的吸收新颖性指数。吸收新颖性指数是一个0到1的自然数,因此以0.01为步长,将0-1划分为100组,统计每个组中吸收新颖性指数出现的频次,绘制新颖性指数直方图,并绘制了总体的吸收新颖性指数正态分布图和不同类别的会议的吸收新颖性指数正态分布图。可以看出,吸收新颖性指数符合正态分布,且吸收新颖性指数在0.5左右的会议论文数量最多。相对于整体来说,A类会议论文的吸收新颖性指数普遍要高于整体,而B、C类会议论文的吸收新颖性指数则普遍的要低于总体水平。使用SPPS软件对吸收新颖性指数和会议类别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研究不同会议等级类别与吸收新颖性指数的关系,具体结果可见表3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