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75—2016年期间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河床冲淤量变化统计》

《表1 1975—2016年期间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河床冲淤量变化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弯曲型河段河床调整规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计算条件为下荆江11 400m3/s,洞庭湖8 900m3/s相应河段水位。2.表中“-”表示冲刷,“+”(省略)表示淤积。

根据不同年份实测1∶10 000的地形资料,统计三峡工程运用后1975-2016年期间熊家洲至城陵矶各个河段河床冲淤量情况见表1。从表1可知:三峡工程运用前1975-2002年下荆江出口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冲淤交替,总体以微淤为主,且在统计时间段内本河段淤积或冲刷幅度不大;但三峡工程运用后2002-2016年本河段主要表现为冲刷,累计冲刷7 313.8万m3,平均冲深1.52m,而冲刷集中发生在三峡水库蓄水前一、两年,即2002-2004年冲刷量达3 918.6 m3,平均冲深0.81 m,2004-2008年冲刷量明显减小,2008年后冲刷量又明显增大,其中2008-2011年冲刷量达1 469.1m3,平均冲深0.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