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非铜矿带与东川铜矿成因观点》

《表1 中非铜矿带与东川铜矿成因观点》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相砂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以中非加丹加铜矿和云南东川铜矿对比研究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世纪初,中非层状铜矿床的成因(表1)一般认为与岩浆侵入热液作用有关。20世纪30—4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同沉积观点,将金属与围岩沉积物的沉积作用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在“裂谷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区是同成岩裂谷成矿。20世纪90年代,根据中非铜矿带层状和脉状2类矿体特征,提出沉积-改造观点[15-18,34-45],认为中非铜矿带成矿作用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伴随沉积成岩作用,在原始沉积物压实和固结作用之前形成的同生沉积铜钴矿床,同生沉积作用是主要成矿阶段,部分学者认为矿化主要发生在沉积物压实和固结作用的成岩期[37];第二阶段是与Lufilian造山作用有关的热液活动改造了层状铜钴矿床,但部分学者认为,除在Kansanshi、Lubembe等少数地方外,第二阶段对铜矿化贡献不大[9,37]。随着海相砂岩型铜矿和中非铜矿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矿体、矿石矿物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以及围岩蚀变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许多学者提出了中非铜矿床是后生的,部分为成岩期的,与盆地卤水循环作用有关[1,3,5,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