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斗子斗欹曲线形制示意表》

《表2 斗子斗欹曲线形制示意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早期建筑中皿板溯源及晋东南斗子形制地域分布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五代到金元时期,斗子斗欹底部先后经历了上曲下直(D1)、下撇出锋(D2)和不出锋(D3)三种形制(表2)。从中我们看出,晋东南地区斗欹形制的发展变化是有传承、有规律的。其中,北宋晚期的斗欹曲线“上曲下撇出锋(D2)”形制与北朝时期皿斗的形制极为相似。笔者推测这种形制的出现有地方做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上“复圣古[8]”之风。如图7所示,晋东南地区早期木构建筑斗栱中斗子斗欹曲线“上曲下直(D1)”的形制时代是五代至宋中期,主要分布于晋东南的中东部平顺、高平、陵川一带;“上曲下撇出锋(D2)”形制出现时间较短,仅出现于宋晚期50年左右的时间内,地域上集中分布于晋东南的中南部高平、泽州一带;“斜杀内凹曲线下部不出锋(D3)”的形制时代出现于宋晚期后段至金元时期,广泛分布于晋东南地区。由此可见,D3的斗子斗欹形制逐渐向宋《营造法式》所规定形制靠拢的现象,是由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9]李明仲《营造法式》镂版海行,建筑材分制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建筑构件的逐渐模数化。在这种复杂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趋势下,很多地区的建筑形制因之改变,出现了由地方做法向以《法式》主流形制靠拢的趋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