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实体大厅与互联网平台平均办件量对比》

《表1 实体大厅与互联网平台平均办件量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区块链+政务服务:以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的技术赋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全国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普查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17(12):6-10.

数据割据是指每个政府部门掌握一套对应本部门主要职能,专属本部门检索、查验、使用的封闭式数据列存体系和运用系统,而在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会因技术格式差异造成这种数据列存体系和运用系统的非兼容性,进而导致部门数据不能进行政府内部和外部共享。跨部门事项体量大与跨部门数据共享难之间的张力,降低了“放管服”改革措施的可及性。一方面,在深化简政放权中,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往往涉及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由于这些部门数据不共享,且对相同事项的计算方法、审查标准不同,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多头踏勘、重复踏勘,增加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成都市政务审批中的证照流动为例,与之有关的跨部门事项占全部体量的50.9%,跨层级事项占全部体量的14.1%[3],但跨部门事项办事时却很少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在优化服务中,政务服务涉及面广,涵盖基础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安全性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少跨部门事项需要共享基础数据、交互数据、结果数据等资源。由于各地在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时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且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不成熟,导致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滞后,增加了制度性交易成本[4]。比如,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生育、医疗、婚姻等基本信息仍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一事一办、重复采集、一数多源等情况较为普遍,严重降低了群众办理业务的效率。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申领“健康码”为例,由于各地健康码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即使行为主体在原居住地(活动地)申请了健康码,但只要出现跨地域流动行为就需14天的重复隔离。数据割据在全国比较普遍,据统计,“部门间基本实现共享的省份仅占13%,部门间少量实现共享的地市和区县仅占32%和28%”[5]。跨部门事项因政务数据割据而难以由“互联网+”模式办结,导致互联网平台的平均办件量远远落后于实体大厅平均办件量(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