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玉–稻系统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下资源生产效率的差异》

《表5 玉–稻系统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下资源生产效率的差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品种搭配对湖北省玉米–晚稻复种产量及资源效率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EM–JR:早熟玉米搭配粳稻;EM–IR:早熟玉米搭配籼稻;MM–JR:中熟玉米搭配粳稻;MM–IR:中熟玉米搭配籼稻。同试验点同列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为种植业优势区的长江中游形成了以水稻为主体的,水稻与麦、油、蔬菜等多作物复种的多元种植模式[2 2-2 3],近年来新型的玉–稻种植模式在长江中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9,15,24]。已有研究表明玉米–水稻复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13,15]。本研究发现,2017年中熟玉米–晚籼稻搭配周年产量可达到18 t hm–2以上,这与我们的前期研究较一致[9]。适宜的品种选择是作物增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表明不同玉–稻品种搭配显著影响到了周年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表4和表5)。但不同的热量条件下玉–稻品种搭配的物质生产与产量效应不同(图1-a、图2和表4)。在GDD≥10°C较高的梅家墩与屈家岭试验点,中熟玉米–晚籼稻搭配的干物质生产与产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搭配模式,其优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中熟春玉米品种产量显著高于早熟品种;其二是晚籼稻品种显著高于粳稻品种(表4),继而提高了对温、光、水的生产效率(表5)。然而2015年的漳河试验点GDD≥10°C相对较低(图2),早熟玉米搭配晚籼稻品种周年产量与资源生产效率要优于中熟玉米搭配晚籼稻品种(表4和表5)。总体来看,中熟玉米以其较长的生育期与较多穗粒数而具有产量潜力优势;晚籼稻以较高的分蘖能力、穗数与穗粒数而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表4),但能否通过栽培技术的优化缩小不同品种类型的产量差还有待研究。可见合理的玉–稻品种搭配可能与气候条件、品种适应性及其他栽培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如何进行玉–稻模式的品种选择与前后季作物品种合理搭配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