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红外吸收峰的相对面积与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分析》

《表2 红外吸收峰的相对面积与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0.05;**P<0.01。

土壤有机碳的红外光谱在2 920 cm-1、1 630 cm-1和1 420 cm-1的相对吸收峰面积与全土、>2 mm团聚体、2~0.25 mm团聚体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2)。相对峰面积与各组分有机碳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 920 cm-1和1 420 cm-1处的相对吸收峰面积与全土、>2 mm、2~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2 mm和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中主要成分为活性较高的多糖、碳水化合物类物质,而微团聚体和粉黏粒组分的有机碳多以难降解的腐殖物质形式存在,活性低,这说明2 920 cm-1处的吸收峰面积主要反映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1 420 cm-1处代表脂族类甲基或亚甲基的伸缩振动,也可用来表示活性组分碳含量的变化。相反,1 630 cm-1处相对峰面积与全土、>2 mm和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1630/2920与全土、>2 mm和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1 630 cm-1处相对峰面积可以表示土壤中稳定性组分有机碳的含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