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主要雷电天气过程个例及伴随的强天气现象和观测数据a)》

《表2 主要雷电天气过程个例及伴随的强天气现象和观测数据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京地区雷电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观测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a)观测数据:1,三维辐射源定位;2,LACS-SY偏振雷达;3,LAGEO-IAP偏振雷达;4,雨滴谱仪;5,S波段多普雷雷达;6,探空;7,自动气象站.冰雹资料来自北京市气象站的人工观测

图3给出了整个飑线期间雷电频数的演变特征,其特点是雷电频数高,整个过程中,云闪占主导地位,总闪频数的峰值出现在20:18,超过2200fl (6min)-1;地闪频数在20:48左右达到峰值,约240fl (6min)-1(图3a).正地闪在飑线系统的消散阶段比较活跃,21:00~23:00正地闪占地闪的14~30%(图3b).徐燕等(2018)详细分析了这次飑线过程内部的动力场特征,发现19:24~20:18的对流合并过程中存在大量水汽辐合,雷电频数峰值滞后于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峰值时间约24min.基于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Sun等,2010)反演的风场发现,对流单体的合并主要发生在低层辐合区,20:18对流合并后,上升气流的范围和强度都显著增加,雷电活动变得更加活跃.雷电主要集中发生在垂直风切变较大的区域,而辐射源则稀疏的分布于对流线后部,与下沉气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