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等温层反射率因子强度(d Bz)》

《表2 不同等温层反射率因子强度(d Bz)》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甘肃东部两类强降水过程雷达特征对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平凉站探空曲线数据来表征天水、庆阳地区的大气层结特征,从而获得不同等温层高度数据,2013年6月19日20∶00抬升凝结高度为海拔2.1 km,这也代表了降水云底的高度,同时0℃层高度为海拔5.3 km,整个暖云层厚度3.2 km,深厚的暖云层有利于短时强降水产生。0℃层至-10℃层为冰水混合层,-10℃层至-20℃层为冰雹生长层,对比两次过程虽然2013年6月19日0℃层高度较2014年6月18日低,有利于冰雹出现,但-20℃层高度却比较高,不利于冰雹在云体中形成,反而2014年6月18日-20℃层高度较高,有利于冰雹在云体中形成(表1)。在反射率因子时序图上用红线标识出不同特征层高度,选取106.04°E,34.37°N的坐标,对应麦积区仙人崖自动雨量观测站位置,对该坐标垂直空间上的反射率因子做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从2013年6月19日22∶30垂直空间上开始出现大于35 d Bz的强回波,随着时间推移,强回波强度不断增强,厚度不断增大,向上发展得更高,在23∶31达到42.5 d Bz,同时37.5 d Bz回波高度达到7 km,也就是-20℃层的高度,40 d Bz高度也达到了7 km高度,但主要维持在7.7 km,也就是-10℃层以下,可以判断强回波是以暖云层里的大水滴为主(图5、表2)。在与同时次的小时雨量图对比后发现,这类长历时强降水跟暖云层的厚度与尺度有关,抬升凝结高度层至0℃层之间,大于35 d Bz强反射率因子持续时间比较长,至少有4个体扫,即20 min。选取107.58°E,36.5°N的坐标,这一坐标对应着庆阳环县八珠自动站,对该坐标垂直空间上的反射率因子做时间序列分析,从2014年6月18日19∶00开始,八珠站上空的反射率因子不断增强,在19∶10开始出现大于35 d Bz的强回波,随着时间推移,强回波厚度不断增强,高度也更高,在19∶26,出现52.5 d Bz的回波,这个高强反射率因子的核心就是冰雹,同时37.5 d Bz回波的高度达到8 km,也就是-20℃层的高度,42.5d Bz的高度也达到了7 km,说明这一时刻环县八珠上存在着深厚的湿对流系统,并且这一对流系统一直持续到19∶48,才慢慢减弱,对应19∶00—20∶00,环县出现了1 h 54.1 mm的短时强降水,并伴有冰雹出现。整个过程中抬升凝结高度层至0℃层内,大于35 d Bz强反射率因子持续时间达到8个体扫。而后从反射率因子时序图上看出大于35 d Bz强回波的时间尺度缩小,仅维持3个体扫,下个时次再未出现短时强降水。与长历时强降水相比,虽然短历时强降水强反射率因子发展的高度更高,但从其时间尺度来看,依然需要达到4个体扫以上的持续时间(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