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半干旱区湿润指数与各气候要素的相关系数》

《表3 半干旱区湿润指数与各气候要素的相关系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湿润指数的甘肃省1967—2016年地表湿润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示通过了0.05置信度检验;**表示通过了0.01置信度检验。

本文在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异,将研究区气候干湿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对西北地区气候干湿转型演变的具体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受西风控制的研究区西部尤其是干旱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的湿润化趋势,并在1992年发生由干到湿的转变。在这个区域内,西风经大西洋、里海后经我国准噶尔盆地向西缺口到达我国西北地区。西风强度随时间的增长有增强趋势,加大了研究区的水汽输送量,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大了研究区西部尤其是干旱气候区的相对湿度。季风系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研究区东南部,尤其是半湿润区的水汽输送,冬季时导致水汽含量增高,整个西北地区不易发生干旱,而使夏季时输送到西北地区东南部的水汽量减少,而输送到中西部的水汽增多,导致半湿润区近50 a来湿润指数显著下降,并在1994年发生由湿转干的突变,气候由暖湿向暖干转型趋势明显。因此降水和相对湿度的改善所导致的水汽含量增多是研究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暖湿化的主要原因。甘肃各干湿气候区湿润指数变化规律表明,西部干旱区近年来呈现明显的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趋势,这与降水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地表水分情况的好转,对未来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中部半干旱区作为气候转型的过渡区,具有微弱的湿润化趋势,随着地表湿润程度的改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东南部半湿润区随着降雨量的减少,气温的不断升高,地表水分亏缺量加大,气候干旱程度加大,导致农作物干旱面积增加,引起产量下降,破坏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