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川滇地区主要震源分区a值、b值、mc值以及发震层深度z和耦合系数表》

《表1 川滇地区主要震源分区a值、b值、mc值以及发震层深度z和耦合系数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特大地震发生率的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新模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地震分配率计算中,川滇地区最新GPS资料给出的应变率场数据来源于沈正康(内部交流,图2b),并使用Shen等(2015)应变率计算方法得到.本文在除余震后,使用Stepp方法(Stepp,1972)对每个震源分区的完整性时间进行分析,并根据Weichert方法(Weichert,1980)计算了各震源分区的G-R关系中的a值和b值,然后在TGR关系中根据各震源分区应变率场资料计算mc(表1).由于应变率场只是地表能量积累情况,而地震能量的积累则是整个块体地表到某个深度内的能量积累情况,因此我们使用了公式(5)中耦合度c和发震层深度z的乘积给出GPS反映的整个块体能量积累情况.在这一厚度值选取上,使用了一个重要的估算原则,即整个震源区发生特大地震的主要断层均在我们的断层库中,且这些断层速率已知.根据这一假定,如图3可以根据cz的大小平移TGR的曲线,使得其恰好封闭所有断层积累总的地震发生率曲线(图3中蓝色曲线),即保证整个震源区的特大地震都发生在断层上,由此推算出cz值(表1).然后将每个震源分区内总的地震发生率(GPS应变率)和断层上地震发生率(滑动速率)之差归结到震源分区背景发生率上(图4);并使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方法(Frankel et al.,1995)将这一背景地震发生率分配到整个震源分区内,即根据历史地震活动的空间和强度特征以及震级-频度关系来分配这一背景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