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影响(平均值±标准误差)》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影响(平均值±标准误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第二茬测定结果。同列数字右上角不同小写字母(a,b)表示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A、B、C、D、E、F分别表示种植密度为25、100、400、800、1 500、2 000株·m–2。

苜蓿第二茬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水平下的单位面积干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但单位面积鲜草生物量在不同密度下有显著差异,F密度的鲜草产量为1 139.5 g·m–2,显著高于密度A、B、C下的鲜草生物量,最大密度(F密度)种群的生物量比中等密度(C密度)种群的生物量增加了约29%(表1)。种植密度对于苜蓿种群的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苜蓿种群地下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A密度的地下生物量显著低于C、D密度(表1);C密度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为146.7g·m–2,约为最低密度种群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