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Silva分型标准》

《表1 Silva分型标准》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子宫颈腺癌Silva分型的临床病理意义及研究现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参照Silva分型内容[6]整理而成

2015年,Roma等提出了汲取基础研究最新进展和理论精华的子宫颈腺癌Silva分型[6-8]。在对来自12个大型医疗中心的352例普通型子宫颈腺癌病例进行研究后提出:与现有子宫颈浸润性腺癌的病理分型相比,Silva分型体现出更好的判断预后价值,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因此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Silva分型的具体内容见表1:(1)Silva A型(图1a):肿瘤缺乏对周围间质的水解破坏和侵袭能力,因此腺体呈圆形、外轮廓完整,大致保持原有小叶轮廓、成群分布,不会出现“破坏性间质”,也没有肿瘤硬化性间质和大量炎症细胞。同时由于缺乏浸润淋巴管血管间隙的能力,所以见不到脉管内瘤栓(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肿瘤的形态学特点主要体现了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腺体数量增多、成群分布、腺体内部上皮增生为筛状和乳头等复杂结构。上述特点符合所谓“膨胀性生长”的概念。Roma研究组的统计学数据显示:20.7%(73/352)子宫颈腺癌病例可以被归入Silva A型,该组病例中未见LVI、LN转移、复发及死亡[6]。(2)Silva B型(图1b):肿瘤大部分区域仍然显示为A型的“膨胀性生长”,但小灶状(尤其是肿瘤浸润前缘)肿瘤细胞获得了对周围组织侵袭性生长的破坏能力。于是局灶间质呈现出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水肿性或者炎症性间质,并可见到LVI。此外,偶有细胞会完全失去细胞间连接,所以出现单个游走、侵袭的肿瘤细胞。但上述现象仅在肿瘤浸润的前缘小灶状出现,肿瘤的主体尚未形成集体侵袭的能力,所以缺乏实性的生长方式。相较于A型,Silva B型约占Roma研究组的25.6%(90/352),其中,26.7%(24/90)出现了LVI,4.4%(4/90)出现了LN转移,并有1例复发[6]。(3)Silva C型(图1c)的突出特点是:肿瘤主体获得了对周围间质的水解和破坏力,表现为弥漫性的间质浸润破坏,出现广泛的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硬化性肿瘤间质,LVI常见。同时,大部分肿瘤细胞不同程度丧失了细胞间连接和细胞极向,并获得了集体侵袭的能力——常可见腺体成角或管腔细小和开放性腺体,或者大片实性区域。该组肿瘤约占全部病例的53.7%(189/352),显示了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61.9%(117/189)可见LVI,23.8%(45/189)发生了LN转移,22.9%(41/179)出现复发,10.1%(18/179)死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