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差序格局研究的分类》

《表1 差序格局研究的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人情文化中的转换行为:对差序格局理论的一个应用和拓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整理

为了认识现有文献在理论发展中的贡献,我们根据研究对象的层次(两个层次:一般、宏观层次和具体、微观层次)和研究工作的目的(三种目的:拓展理论、深化/澄清/改进理论、测度及检验理论)将差序格局研究分为6类(表1)。第一类是将差序格局理论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不同时空情境中,用该理论分析新情境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了时代背景或空间背景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作为分析的重点。如卜长莉(2003)、柴玲和包智明(2010)分析了差序格局的现代内涵(10)(11),张继焦(2004)分析的则是“城市版”的差序格局(12)。第二类是将差序格局理论用于研究具体情境下的关系和结构,例如青平和钟涨宝(2003)、崔广全(2005)、陆林(2011)应用差序格局理论分析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中的员工身份与管理行为的关系(13)(14)(15)。第三类是从一般和宏观的视角对差序格局理论进行深化、澄清或改进。例如黄光国(2004)将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引入差序格局的圈层结构(16);杨国枢(1993)提出了家人、熟人、陌生人的分类(17);李沛良(1993)运用“工具性差序格局”说明中国人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功利性的社会关系的做法(18);孙立平(1996)则将差序格局与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联系在一起(19);杨中芳(1997)以己为中心,将其他人分为自己人、交往性自己人、身份性自己人和外人四类(20)。第四类是在具体情境下完善差序格局理论,例如郑伯埙(1995)根据亲、忠、才三个标准将企业员工分为八类并讨论了这种分类对组织行为的影响(21);沈毅(2014)则将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分为“人心式领导”“人缘式领导”和“集权式领导”三类并考察了差序格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1)。第五类则试图对差序格局理论进行总体测度和检验,回答“有多少”的问题。例如胡安宁(2018)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测量了中国人的差序程度并发现年龄、地区(农村或城市)差异显著影响差序程度(2)。第六类则将测度和检验聚焦到具体问题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问题。例如姜定宇和张菀真(2010)提出了提拔奖励、照顾沟通、宽容犯错三个差序式领导的维度,并设计了14个题项进行测度(3);林家五、张国义和刘贞妤(2009)调查了下属感知的与上级间亲疏关系对上下级互动及组织公平的影响(4);胡宁(2016)则分析了A股上市家族企业中卸任CEO与继任者之间的差序格局强度对离任前负向盈余管理的影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