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鼻出血部位分布与性别、年龄关系表》

《表2 鼻出血部位分布与性别、年龄关系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62例鼻出血患者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的回顾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合计总例数不等同于病例总例数,合计仅表示为纳入病例中各部位出血例数

从本组数据分析结果看,鼻中隔前下区出血占35.11%,鼻中隔中后部占19.85%,嗅裂区占14.89%,下鼻甲占6.87%,中鼻甲占4.96%,中鼻道占4.96%,下鼻道占3.82%。可见,鼻中隔前下区是本组中最易出血区域,其次是鼻中隔中后部、嗅裂、下鼻甲、中鼻甲、中鼻道、下鼻道。这可能是因为鼻中隔前下区因分布有利特尔动脉丛和克氏静脉丛,且位于鼻腔前部,相对而言更易受外界损伤及环境影响[3]。曾有报道,约10%的鼻出血发生于鼻腔后部,在解剖上,梨状孔为前后部分界点[1,4]。鼻腔后部血供主要来自蝶腭动脉、上颌动脉的终末支和鼻咽静脉丛,这些血管出血一般较前部更来势汹汹,仅凭前鼻镜无法明确出血部位。本组资料看来,鼻腔中后部的出血所占比例似乎更高一些。本组数据中40~60岁人群及60岁以上人群为鼻出血的高发人群,伍启刚等[5]研究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鼻腔黏膜开始趋于萎缩,血管脆性增加,由于常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系统疾病,鼻出血发生几率逐渐增大。本研究认为,随着生活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这也许与本组资料鼻出血分布于40岁以上人群最多有一定相关性。这两组年龄分布中最易出血部位仍是鼻中隔前下区,其次是鼻中隔中后部。这与以往多篇文献报道老年人多出血于吴氏静脉丛区域并不相符,这也提示作为临床医师,不可仅以理论知识或主观印象判断出血部位,而应仔细探查鼻腔,避免造成临床治疗的遗漏。表2显示,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3.37倍,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在以往研究中,Walker TWM等[6]未发现鼻出血在性别上存在差异。而Gilyoma M等学者[7]认为50岁之前男性患鼻出血的风险的确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则没有明显性别差异,本组资料提示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女性患者在第3、4年龄组的数量明显增高,本研究认为,男性吸烟饮酒的生活习惯较女性更多,对于血管损伤影响相对更大,并且如Gilyoma M等[7]学者研究结果所示,男性分泌雄激素较女性多,且女性随年龄增加,女性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从而会增加罹患鼻出血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