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澎湃“垃圾分类”新闻内容分类》

《表2 澎湃“垃圾分类”新闻内容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建设性新闻视角下中国垃圾分类报道实践考察——以澎湃新闻相关报道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样本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垃圾分类”报道数量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当月(7月)出现了峰值,达到209篇。与6月份126篇,8月份58篇,9—11月期间平均每月23篇的报道密度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政策颁布前后的报道数量差异。据公开资料整理,自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讨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到2018年11月对上海的实地考察,再到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垃圾分类”话题作为政策性热点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并伴随政策对现实环境的干预力度而出现波动。为了进一步细化数据,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结合本次研究目的,将样本主题归纳为政策法规发布与解读、发现揭露问题、探索行动与成效、公共问题探讨与反思、科普建议与呼吁、境外经验分享与探讨等六个方面进行编码(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探索行动与成效主题报道最多,共207篇,占样本总数的44.8%;其次是政策法规发布与解读,公共争议、问题探讨与反思,分别占总样本总量的19.4%和1.4%;科普建议类和发现揭露问题类新闻最少,只占到样本总量的6.7%和6.9%。从数据看,作为“舆论导向”和“正面报道”语境下的澎湃新闻报道涵盖了所有的类型和操作性要素,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澎湃新闻报道更倾向于对社会动态的回应,对公众质疑的回应则相对较少,对事件后续影响及潜在问题的关照则更显不足。通过对“探索行动与成效”和“公共争议、问题探讨与反思”两大内容主题下的首要信源分析得到:探索行动与成效类主题比公共议题类报道更依赖于党政机关提供新闻线索,来源于党政机关的报道共79篇,占此类报道总数的38.2%;来源于社区居民的报道共70篇,占总数的33.8%。相对而言,公共争议、问题相关并涉及公众福祉的报道有27.4%来自于党政机关,29%来自于企业金融,21%来自于媒体记者。垃圾分类在社会经济领域对应着“网约收垃圾工”和“垃圾桶销量”问题,反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澎湃针对“垃圾分类”热点开辟了“论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之世界观”“垃圾分类经验吧”“追赶新时尚”“垃圾分类大哉问”五个专题,将公众实践和评论纳入到新闻议题中,其中“经验吧”邀请包括特约评论员、大学生、中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在内的各群体以此为平台交流经验、抒发感想,增加了“垃圾分类”议题在基层的“社会能见度”,并通过展示各小区、住户的经验,提供了社会各界可以借鉴学习的方案,呈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