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蜈支洲岛珊瑚礁环境参数》

《表1 蜈支洲岛珊瑚礁环境参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三亚蜈支洲岛两种造礁石珊瑚的生理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溶解无机氮DIN为NH4+、NO3-和NO2-之和。TON和δ15N为巢沙菜(Hypnea pannosa)的TON和δ15N;均值以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浊度和无机营养盐n=12,其他n=5)[6]。

据2017年夏季研究数据,蜈支洲岛珊瑚礁区底质组成可以显著的区分为两个区域[6]。区域1(图1,1~6号站位)为南侧站位,处在近自然状态,水质环境好,人类活动影响小;区域2(图1,7~13号站位)为北侧站位,旅游开发活动强烈,人类活动影响大。南侧区域珊瑚覆盖率和幼体补充量显著高于北侧;水质环境数据(表1)也表明南北侧呈现出明显的环境分布梯度,北侧明显受到浑浊、光照限制和营养盐污染的影响[6]。北侧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水质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蜈支洲岛南、北侧珊瑚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6]。因此,本研究沿着水质环境梯度,比较了蜈支洲岛南侧和北侧两种常见的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和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的生理特征的变化,来阐明水质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珊瑚的生理学特征,探讨珊瑚受到外界环境胁迫时内在代谢策略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认识旅游开发活动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