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页岩储存孔隙发育特征》

《表1 页岩储存孔隙发育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氩离子抛光-环境扫描电镜在页岩纳米孔隙研究中的应用——以辽中凹陷JX地区沙一段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上述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孔隙类型、孔隙形态、孔径范围、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发育情况(表1)。影响页岩的孔隙类型及大小的因素较多,包括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演化程度和有效应力等。构造运动是控制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沉积类型、充填特征及程序发育等的关键因素,从而控制了页岩的形成层序和空间分布;沉积环境控制了页岩中主要矿物颗粒的类型、分布和含量,同时也影响了古生物的活动区域、有机质的分布及后生成岩改造等[16-17]。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盆地总体上被认为是陆内裂谷盆地[18],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沉积时期处于第一裂后热沉降阶段,构造活动虽然相对前期有所减弱,在物源丰富的背景下盆地仍然充填迅速;受古地形和古构造的影响,湖盆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从东西两侧向盆地内部广泛延伸;辽中凹陷金县地区处于一沉积中心位置,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一套厚度超过100 m的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地层[19-20]。因此,相比于海相页岩,近源堆积的陆相页岩成分成熟度较低,陆源碎屑含量高,黏土矿物丰富,成岩演化中不利于形成其他矿物基质孔和裂缝,而大量产生黏土矿物片间孔和黏土集合体内矿片间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