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革质花盘亚组的分类历史》

《表1 革质花盘亚组的分类历史》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牡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804,英国人ANDREWS首次对牡丹(P.suffruticosa.Andrews)进行记载,其后的100多年的时间,牡丹的分类仅在国外得到发展。1913年,英国人FARRER在甘肃南部第一次采到紫斑牡丹。1939年,奥地利人HANDEI-MAZ-ZETTI将瑞典人SMITH从四川马尔康采到的野生牡丹命名为P.decomposita。1946年,STERN将sect.Moutan分为2个亚组,即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tae)和肉质花盘亚组(Subsect.Delavayanae)[1],此时的革质花盘亚组仅包括P.suffruticosa和一个变种P.suffruticosavar.spontanea。1958年,中国学者才开始进行牡丹类群分类,FANG[4]对Paeonia属做了全面记载,其记载的革质花盘亚组包括P.suffruticosa及其下的一个变种、P.decomposita及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新种P.szechuanica。1978年,PAN[5]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革质花盘亚组中包括P.suffruticosa(包括3个变种,var.suffruticosa、var.spontanea及var.papaveracea)和P.szechuanica。20世纪90年代后,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分类快速发展,有大量研究[6-16]对该亚组进行描述和分类。革质花盘亚组牡丹分类历史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