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河龙区间不同时段水文气象要素以及植被对径流贡献》

《表3 河龙区间不同时段水文气象要素以及植被对径流贡献》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80-2016年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弹性系数是指径流对植被参数n的弹性系数,贡献量指植被对径流的贡献量,2000年后的各个时段相对上一个时段而言。

为了进一步分析1980-2016年河龙区间植被变化与径流关系,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径流进行了突变点检测(图3(b))。可以看出径流的突变点大约位于2004年,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的第5年,表明植被恢复的效应初显。径流深由转折点前的37.4mm/a,下降到26mm/a,下降幅度为30.5%(图3(a))。与本文发现结果类似,有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减少了区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5,23]。然而,尽管径流深在2004-2010年呈下降趋势(-2.3 mm/a,p<0.01),但在2011—2016年,径流深呈现增加趋势(4.6 mm/a,p<0.1)。与转折点前相比,转折点后的径流系数(径流深/降水量)下降(图3(c)),表明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改变了下垫面条件,导致地表反照率减少,地表净辐射能量增加,植被通过蒸散发消耗这部分能量[28]。降水量变化不大时,较高的蒸散发量会导致径流系数减少,使得流域整体产流能力下降,故而该流域的植被变化已显著地改变了“降水-下渗-蒸散发-径流”的水文过程。然而,2011-2016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面积持续增加,随着降水量持续增加,流域产流能力也持续增加。干燥指数是水热状况的指标,可反映较长时间尺度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29-30]。河龙区间的干燥指数(图3(d))由2.22(1980-2004年)下降到2.10(2004-2016年),特别是2011-2016年随着降水的增加,干燥指数达到了1.93,整体呈现“变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