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太平洋各个海域延绳钓钓钩上浮率研究比较》

《表6 太平洋各个海域延绳钓钓钩上浮率研究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钓钩垂直分布及浸泡时间对渔获物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渔船在实际作业中,支线受到海水浮力、海流、流速等多方面的影响时会发生形变,实际深度往往要由理论深度经上浮率修正得出[8]。在太平洋海域,已有学者对延绳钓钓钩的上浮率进行了大量研究(表6)。例如,在东热带太平洋,当钓钩最大深度在100~160 m时,上浮率为24%[10];在波利尼西亚专属经济区,金枪鱼延绳钓干线平均上浮率为19%[11];张艳波等[1]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就上浮率的研究中,利用时间-深度记录仪(TDRs)得出钓钩的平均上浮率为13.5%;褚宇航等[12]研究表明,在南太平洋海域延绳钓钓钩的平均上浮率为14.16%;在北太平洋,Bigelow等[9]在127°W—174°W、5°N—40°N海域得出延绳钓钓钩的上浮率是30%,Boggs[3]将TDRs安置在延绳钓最深钩位,两次调查估算出支线的平均上浮率分别为46%和32%。综上可知,不同海域的上浮率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上浮率易受风速、风向、海洋洋流、大尺度海洋事件、锋面、涡旋等因素的影响[11,13-14],在计算实际深度时很难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进去。根据以往经验[15],由于本次调查海域范围较小且时间较短,可假设调查期间海洋环境对钓钩的影响相同。故本研究基于相似海域的估计值,将平均上浮率取为30%。虽然这样处理与渔获物的实际垂直分布深度相比,会造成一定误差,但考虑到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渔船设备较为简陋,许多数据无法收集,本研究基于相似海域的估计值来选取上浮率,可尽最大可能将误差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