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试验钢中VN和VC的全固溶温度和合金元素的分布》

《表2 试验钢中VN和VC的全固溶温度和合金元素的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氮含量对25Mn2CrVS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公式(1)、(2)计算VN和VC的完全溶解温度、固溶的N含量和合金元素分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tVN的析出温度均在1000℃以上,即VN能够在奥氏体区大量析出,随着氮质量分数的增加,钢中VN的含量逐渐增加,固溶V含量减少,固溶N含量增加。依据Zener[8]的第二相粒子钉扎晶界理论,当粒子尺寸一定时,增加第二相粒子含量可以减小奥氏体晶粒尺寸;相反,当第二相粒子含量一定时,减小第二相粒子的尺寸,也能够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因此,在奥氏体高温区大量析出的V(C,N)粒子能有效钉扎奥氏体晶界,阻碍其长大粗化,这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一致[9]。在高温加热时,对于氮质量分数为0.016%试验钢,其钒与氮含量比值为7.50,钒除了与氮结合在奥氏体区形成少量VN以外,在高温条件下还会存在大量固溶状态的钒,固溶态的钒会向奥氏体晶界发生偏聚,抑制晶界铁素体的形核,而有利于贝氏体在晶界的形核[10],因此组织中会出现大量板条束状贝氏体组织。氮质量分数增加至0.029%时,钒与氮的含量比值为4.45,固溶态的钒含量减少,降低了晶界铁素体形核的抑制效果,进而减少了钢中板条束状贝氏体的含量。VN的大量析出一方面可以钉扎奥氏体晶界,细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针状铁素体的形成[7],如图7所示,发现针状铁素体在钢中附着在MnS上的V(C,N)粒子上形核,符合典型的针状铁素体形核机制[11]。氮质量分数增加至0.049%时,钒与氮的含量比值为2.45,此时,钢中没有固溶钒,大量铁素体会在晶界形成,氮除了与钢中的钒结合形成VN以外,会存在固溶态的氮,由于氮是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元素,固溶氮的存在降低了钢的相变点温度,使奥氏体晶粒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