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锚碇站点流速和通量观测信息》

《表1 锚碇站点流速和通量观测信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白令海峡区域太平洋入流水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90年后对太平洋入流水开始了以年为周期的连续性锚碇观测(只在1996—1997年短暂中止)[28,34-36],观测数据点覆盖白令海峡及楚科奇海域14个锚碇浮标观测站点的海流数据(图2),包括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极地科学中心(Polar Science Center,Applied Physical Laboratory,Washington University,USA)在白令海峡布放的A1、A2、A3、A4站位,在巴罗海谷(Barrow Canyon)布放的B1站位,在楚科奇海中部布放的C1、C2、C3、C4、C5站位,在海劳尔德海谷(Herald Canyon)布放的D1、D2站位,以及阿拉斯加费尔班斯大学(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分别在巴罗海谷和海劳尔德浅滩(Herald Shoal)附近布放的B2、C6站位。2007年前的流量通过由固定在接近海底的安德拉海流计(Aanderaa Recording Current Meters,RCMs)测得的单点流速计算(假设流速的垂直剪切效应可以忽略,视为正压流)[24],考虑到海洋层结的影响(尽管影响很小)[28],2007年后流量估算基于由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所测的多层水深流速数据。流速和通量具体的观测位置、深度和时间范围信息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