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变量定义: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空间互动特征》

《表2 变量定义: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空间互动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空间互动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考察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互动特征,以生态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生态效率的空间滞后项。此外,借鉴Zhou等[1]、Ren等[27]、Managi等[30]、Bai等[31]、李在军等[32]的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1)第三产业占比。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生态效率,某一地区第三产业比例越高可能会带来越少的污染,从而提高生态效率。(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用于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从而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地区生态效率的提高,但这一变化的产生可能存在一个阈值,在阈值之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能并不会提高生态效率,只有当处于阈值之上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效率才会有所改善。(3)贸易开放程度。贸易开放有可能导致污染产业的跨国转移,而在本文考察期内,中国环境规制相对较弱,有可能导致污染的转入,从而降低地区生态效率。(4)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从而有利于对生活污染排放的集中处理,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带动了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带来更少的污染,因此,城镇化推进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率。(5)能源使用强度。能源使用强度的提高意味着对能源消耗的增多,从而产生更多污染,降低生态效率。(6)政府的环境管制。一般而言,随着政府管制的不断加强,污染排放成本会不断提高,综合考虑成本收益,污染排放者会通过提高清洁生产能力降低污染排放水平。(7)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企业行为受到舆论影响,当公众较为关注环境状况时,企业考虑到自身形象会采取措施降低污染排放。(8)公民受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提高能够使得人们理解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带来的威胁,因而更可能采取保护环境行动。各变量的计算方法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