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三个时段不同区域发生干旱化面积的统计》

《表1 三个时段不同区域发生干旱化面积的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面积百分比为占所在区域的面积百分比;括号里的是达到95%信度检验的面积比。

为了进一步说明2000年后东部南北方干湿的转折性变化特征,以100°E以东为研究区域,把35°N以北定义为北方地区,35°N以南地区为南方地区,且把1951~2000年和2001~2016年两个时段干湿趋势的面积进行定量化的比较。分析发现,在1951~2000年,我国北方降水主要以降水减少为主,降水减少的区域占北方总面积的77%,降水为增加趋势的区域占23%;而南方地区恰恰相反,降水减少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8%,降水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2%,这个时段整个东部地区呈现“南涝北旱”的空间分布格局。到了2001~2016时段,北方降水为减少趋势的面积仅占21%,而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转为增加趋势,范围的面积比达79%,而在南方地区,降水减少区域已上升到总面积的52%,降水为增加趋势的范围减少到48%,尽管没有北方地区的转换特征显著,但主导区域干湿趋势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sc PDSI和SWI也基本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且北方地区的空间转折性变化特征愈加显著,而南方地区转型过程明显弱于北方。比较降水、sc PDSI和SWI的变化趋势还发现,尽管降水在干湿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气温等其它环境要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相对于1951~2000年,最近一个时段(2001~2016年),全国干旱化的面积扩展了约11%,其中显著干旱化(线性趋势通过95%的信度检验)的面积增加了6%,说明整个中国区域干旱化的范围在增大,强度在增强;如果按东西部分区来看(以100°E为界),东部地区干旱化面积减少了26%,且显著干化的面积减少了23%,而西部干化的面积增加了65%,显著干旱化的面积增加了49%,说明“西湿东干”的格局正在向“西干东湿”转换;在东部35°N以北地区,过去是我国发生干旱化最剧烈的地区(Ma and Fu,2003),而在2001~2016年时段,这个现象有所缓解,干旱化的面积由1951~2000年时段的44%降到2001~2016年时段的33%,显著干旱化的面积也由原来的31%降到15%。值得强调的是,35°N以南地区干旱化的面积增加达70%,显著干旱化的面积也占整个区域的一半以上,这也充分说明“南涝北旱”的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比较1951~2016年和1951~2000年两个时段发现,整个中国区域干旱化面积增加了10%(从38%增加到48%),显著干旱化的面积增加了9%,而东部从61%的干旱化面积增加到75%,西部变化不大,仅增加了2%。整个北方干旱化面积增加了8%,但显著干旱化面积却增加了10%,说明北方干旱化强度增加的速率比范围增加的速率大;南方干旱化的面积也增加了11%,这说明整个中国东部干旱化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这些结果似乎与前面提到“东干西湿”和“南涝北旱”转为“西干东湿”和“南旱北涝”的转型相矛盾,其实不然,原因是尽管近16年(2001~2016年)整个降水的格局发生了转变,但从1951~2016年这个时段来看,转型的强度还没有完全达到改变其长期趋势空间分布格局的量级,但这并不能否认整个空间格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