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1990—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矩阵》

《表3 1990—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矩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RS和GIS的重庆市忠县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单位:km2)

基于研究区土壤侵蚀转移矩阵(表3)可以看出,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区转化为微度侵蚀区,转移量为196.166 km2,其次是中度侵蚀,其转移量为77.722 km2,此外剧烈侵蚀也有3.047 km2的转移量,该转移量大于剧烈侵蚀向其他类型转移数量的总和,且部分转移发生在坡度>25°的坡耕地上。这种转移除了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影响外,地形等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类的一些干扰活动,区域土地呈现一定的合理化。对于轻度侵蚀而言,微度侵蚀是其最大的转入来源,转入量为66.797 km2,土壤侵蚀呈现一定的逆转移,且微度转化为轻度和轻度转化为微度之间的转换相对剧烈,主要发生于柑橘园地区域,表明在发展当地经济时,既要做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增加人民经济收入,又要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措施,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尽可能地做到宜粮则粮和宜林则林。此外,中度侵蚀也是轻度侵蚀的重要来源,其转移量为26.793 km2。对于中度侵蚀而言,微度和轻度侵蚀是其重要的转入来源,转移量为29.522 km2,此外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也向中度侵蚀转移了14.983 km2,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对于强度侵蚀而言,中度侵蚀是其重要的转入来源,转入量为9.623 km2,其次为微度侵蚀,转移量为4.056 km2,虽然呈现一定的逆转移,但是强度侵蚀向微度侵蚀的转移量要远大于微度侵蚀向强度侵蚀的转移量,表明局部区域的土壤侵蚀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对于极强度和剧烈侵蚀而言,其转移变化量相对较小,转移量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高山峡谷地带,石漠化侵蚀相对严重,此外新城的改造区域也是其主要的分布地带之一。总体而言,研究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土壤侵蚀程度加剧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总体上水土保持质量良好,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措施的积极推行,今后要继续加大荒山荒地的改造力度,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和瘦薄土地栽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22],在增加植被治理坡面水系的同时,进而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鄄nism,CDM)造林和护林工程,恢复和保护原生的森林植被。但对于局部区域而言,还存在着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侵蚀强度增大,在经济利用利益的驱使下,致使该区域的坡地土层变薄,生产条件差[22],水土流失加剧,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但是其发生的面积都相对较小,这与人类强烈的干扰活动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将毁林种粮和不适宜粮食生产的耕地进行改造,逐步实现退耕还林和还草,特别对于较高的山岭及陡坡地区而言,适宜发展柏、松、青杠等用材林;对于坡度大的中等海拔区域,适宜种植油桐、茶叶和药材等[23];缓坡低海拔地带,适宜种牧草并发展畜牧业,并加速荒山草坡的绿化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