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S-CO2循环参数Tab.1 Parameters of the S-CO2cycle》

《表1 S-CO2循环参数Tab.1 Parameters of the S-CO2cycle》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临界CO_2循环与燃煤锅炉集成技术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 优化计算获得的值。

为了对比无烟气冷却工质分流时部分冷却循环与再压缩循环的效率,以及上述2种烟气冷却工质分流方式中分流比对循环效率的影响,结合EDF和TPRI各自文献报道,选取表1中的“本文再压缩循环”和“本文部分冷却循环”参数。表1中的“EDF再压缩循环”采用了二次再热[4],此循环系统中布置了高压、中压和低压透平,而“TPRI再压缩循环”[10]、“本文再压缩循环”、“本文部分冷却循环”均采用了一次再热,循环系统中布置了高压和低压透平。作为对比分析且为便于计算,笔者不考虑发电机损耗、各种机械损失、热损失、连接管道压损、漏气、辅助设备用电等次要因素。循环效率分析采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发布的REF-PROP物性数据库。表1中再压缩循环的主压缩机入口工质压力、高压透平出口工质压力、分流比(进入再压缩机工质质量流量的比例),以及部分冷却循环的主压缩机入口工质压力、预压缩机入口工质压力、高压透平出口工质压力、分流比通过以循环效率最大为目标的优化计算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