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岩石原始铀含量与现代铀含量对比表》

《表3 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岩石原始铀含量与现代铀含量对比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及其表征意义》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自秦明宽(1997);“**”—数据来自陈戴生等(1995)。

对伊犁盆地南部蚀源区海西期火山岩和花岗岩的37个样品的原始铀进行计算(表3),整体表现为铀含量增加(FU>0),主要是因为采集的蚀源区样品以靠近盆缘为主,在长期的地表含氧含铀水径流过程中,存在铀迁入迁出的地化行为,主要研究蚀源区铀丢失的样品(FU<0),结果表明:1)29个火山岩样品中10个存在铀丢失,8个花岗岩样品中4个存在铀丢失,丢失铀的火山岩样品主要赋存于更靠近盆缘的上石炭统脑盖吐组(C2n);2)盆地蚀源区大面积出露的中酸性火山岩中铀含量变化较大,说明铀迁移量较大;3)蚀源区花岗岩也存在一定铀的得失,但在盆地内出露面积较小,铀含量变化较火山岩小,所以铀迁移总量不大。所以,盆地基底风化壳岩石在大气降水的淋滤下形成含铀含氧水,沿断裂等不断渗入含矿层,为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外源,且以靠近盆源的脑盖吐组中酸性火山岩为主要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