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4大油气区1959年原油产量(数据来源:新华社)》

《表1 4大油气区1959年原油产量(数据来源:新华社)》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资源枯竭型矿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以冷湖石油基地遗址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冷湖油田的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代,西北工业研究所的勘探队员,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发现裸露于地表超过160m厚的油砂岩石,遂命名油砂山。1950年代初,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组建1支由地质专家为主的中苏科考队,对冷湖地区石油资源和勘探远景展开详细的摸底排查,明确冷湖油气开发具有十分可观的前景。此外,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布喀达坂峰和苏拉木塔格峰冰川融雪形成的地下水流经冷湖,充足的淡水资源可供人类长期使用,为此后的油田开发提供了有利保障。1955年,燃料工业部联合多部门成立青海石油勘探局,决定对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进行勘探采掘,数千名石油建设者抵达冷湖,昔日的无人区变身新兴的石油工业基地。随着勘探事业的稳步推进,1958年钻探的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t,冷湖油田1959年的原油年产量达到30万t,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产油区之一(见表1)。同年国务院批准冷湖设市,一个具备炼油厂、水电站、科研机构、职工医院和生活基地的近2万人的工矿区屹立在地球第三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