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播种形式对成熟期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表2 不同播种形式对成熟期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播种形式对冀中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欧阳西荣[15]研究认为,播种方式对小麦个体生长和群体动态影响很大,最终造成产量构成三因素差异较大。产量结构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消长互相影响[14]。综合2 a试验结果(表2)看,两地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均以等行距播种处理较高,其中,赵县试点以15 cm等行距播种处理最高、7.5等行距处理次之,辛集试点以7.5 cm等行距播种处理最高、15cm等行距播种处理次之。这与刘丽平等[12]和董飞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等行距种植可以减缓麦苗个体竞争,促进小麦群体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冬小麦总茎数以及成穗数。赵县试点的单位面积穗数以45 cm匀播+20 cm宽行播种处理最低、立体匀播处理次之,分别较最高值低10.3%、7.0%;辛集试点的单位面积穗数以立体匀播处理最低、45 cm匀播+20 cm宽行播种次之,分别较最高值低5.0%、4.5%。45 cm匀播+20 cm宽行播种处理的行距过宽,虽能能提高边际效应,但漏光严重,总生产能力不高[12]。本试验中立体匀播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少,可能与立体匀播机械有关,因为播种深度超过6 cm时种子基本不出苗,出苗率较低,致使田间基本苗数量低于条播处理,越冬前分蘖优势不明显,后期成穗数量随之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