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魏晋时期画像砖耕牛系统》

《表1 魏晋时期画像砖耕牛系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牧业视角下宋代山西寺观壁画牛图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牛作为耕种环节最为重要的牵引工具,在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墓壁画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室壁画中,已经有了相关“牧牛图”的专门表现(图1、2)。然而汉代《氾胜之书》中并没有相关畜牛养殖与防治的记载。魏晋甘肃嘉峪关画像砖和甘肃酒泉丁家闸壁画5号墓对这一题材展开式表达,涉及到“牧牛”“屠牛”“炊煮”等一系列关于牛的图像,说明这一时期农牧的高度发达(图3、4、5)。草原文化加速融合对魏晋农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耕牛数量增加也促进了与此相关的农业系统之发展(表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则增加了牧业一节,并对牛做专门的叙述(5),主要集中于服牛与赢牛之说,牛病的防治内容较少。即便如此,《齐民要术》仍然是首部专门论述畜牧饲养以及动物疫病防治的农学专著,当然这也得益于魏晋至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畜牧业的高度发展。唐代虽然疆域广阔,但这一时期并没有专门的关于畜牧的农业著作诞生,唐代不仅加大了官营大型牲畜养殖,而且民间私养牛极其发达,这在柳宗元的《牛赋》中可见一斑。并且,唐代禁止屠牛以及大力推广“一户一牛”,在敦煌文献中关于各类牛契的文书极多,在考古发掘中陶牛遍布全国(6)。唐代李寿墓“出栏图”也是牧牛场景最为真实的描绘(图6)。上述六张由汉自唐的“牧牛图”壁画,都表现了中国古代西部“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