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34—1935年间行政院及所属部、会档案分类简况表[28]》

《表1 1934—1935年间行政院及所属部、会档案分类简况表[28]》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筹建“国家档案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这次“国立档案库”没能最终成立,应当与南京国民政府复杂的档案管理状况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国立档案库筹备处组织章程草案》出台后,行政院将筹备“国立档案库”的任务交给了新成立的行政效率研究会。行政效率研究会是直属于行政院的智库型组织,“研究会所决定的方案和办法,呈请行政院通过以后,就可以通令施行”,因此它“不单是一个学术团体,而且是一个权力机关”[22]。该会研究后认为,“设立国立档案库筹备处之先,必先将各机关档案加以整理”,要求“先在院内成立档案整理处”,对中央各院、部、会的档案管理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然后再商讨“国立档案库”的组建问题。[23]为了筹备“国立档案库”,行政院先成立了“档案整理处”。于1934—1935年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档案管理调研活动,第一次初步调查主要由蔡国铭对行政院及下属的内政部、铁道部、实业部、军政部、教育部、财政部的档案管理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24]第二次的深度调研则由何鲁成、许可钧、王、刘健等人组成,调研对象除了蔡国铭调研过的机构外,还增加了交通部、外交部、邮政总局、禁烟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振务委员会等,调研内容涉及机构建制、档案处理与管理流程(登记、分类、编目、典藏、出纳等)、档案建筑与设备等方面。[25]这两次调研活动“把行政院及所属各部会内处理档案的实况观察清楚”,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机关档案整理与管理工作的方案。[26]但是,这次调研所发现的问题,如档案组织机构的不完善、档案管理与整理人员的匮乏、经费的短缺、分类标准及方法各异(见表1)、档案建筑及设备的陈旧,让当时主张筹建“国立档案库”的甘乃光、滕固等人也觉得这一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相当的过程。1935年5月,时任档案整理处副处长的滕固在《行政效率》杂志出版的“档案专号”发文指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还有一个最后的目的,要由这个准备而促成国立档案库……照目前情形,国立档案库的实现,虽不知尚需多少时日,但必有一部人天天在祷祝其产生。”[27]果然,一个月之后,档案整理处因经费困难而撤销,国立档案库的设想也最终未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