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4°C和10°C或37°C下处理12、24、36、48、60 h,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转录》

《表2.4°C和10°C或37°C下处理12、24、36、48、60 h,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转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更好地探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在冷激条件下的变化,我们分析了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包括鞭毛基因(pilA)、QS基因(aphA,opaR)、毒力基因(trh)和T3SS基因(vcrD1,vopS,vopD1,vscC2β,vcrD2β,vopP2β)。表2为4°C和10°C或37°C条件下,处理12 h、24 h、36 h、48 h和60 h,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的变化情况,以及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转录的显著性差异。由图3基因转录谱所示,诱导转录用黄色表示,抑制转录用蓝色表示,很少变化的转录用黑色表示,颜色比例显示在右下角。不同处理条件下,鞭毛和毒力相关的基因产生了不同的转录。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phA、vscC2β和vopP2β基因逐渐上调,而opaR和vopS基因的转录则无明显变化。在冷激之后,T3SS基因(vcrD1,vcrD2β和vopD1)下调。与4°C、10°C相比,37°C培养条件下鞭毛基因(pilA)、QS基因(aphA,opaR)和毒力基因(trh)的转录量更高。此外,T3SS相关基因尤其是vcrD1、vopD1和vcrD2β在37°C下调更明显。这个结果说明,尽管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在37°C恒温培养下生长更好,但是,预形成生物被膜细菌能逐渐适应冷激。基因转录的结果也与被膜生物量变化以及EPS成分变化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