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冷却速度不同组试样的相变临界温度》

《表2 各冷却速度不同组试样的相变临界温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小变形对675装甲钢相变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实验钢从850℃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冷至室温,得到各自的线膨胀曲线,根据切点法确定相变的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8]。A组和B组试样的相变起止温度如表2所示。并结合以上显微组织分析和硬度测试可得到该实验钢经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小变形和未经奥氏体区变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如图8所示。可看出,实验钢在0.1~30℃/s冷却速度范围内连续冷却时发生的相变包括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冷却速度由0.4℃/s增到1℃/s,相变开始温度降低超过50℃,终了温度降低超过90℃,可确定,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临界冷速在0.4~1℃/s。未再结晶区变形提高了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的起止温度,其中对相变起始点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未再结晶区变形25%的B组实验钢贝氏体相变起始温度提升了约20℃,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提升了约10℃,使得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变区域扩大,未再结晶区小变形促进了相变的发生。这是因为未再结晶区变形在母材中储存了较高的变形能,为相变提供了额外的机械驱动力,从而使得贝氏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所需的最小驱动力降低,提高了形核速率,促进了新相形成,因此实验钢的相变起始温度提升。此外,未再结晶区变形引入了较高的位错密度,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亚晶界,将原奥氏体晶粒划分为若干个亚晶粒,从而使得B组实验钢中的贝氏体和马氏体尺寸变小,位相分布增多,起到了细化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