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寄生虫感染后的抑瘤效果》

《表1 寄生虫感染后的抑瘤效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寄生虫的抗肿瘤效应及其免疫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疟原虫(Plasmodium)种类繁多,其中能感染人体的目前认为有5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疟原虫感染机体后主要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和红细胞中,致使机体出现寒热交替的症状。向荷瘤小鼠体内注射疟原虫后,可从小鼠血浆中提取出显著降低肺癌细胞生长的外泌体。当将分离的外泌体与内皮细胞共同培养时,可观察到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Recombinant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表达和迁移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从感染疟原虫的小鼠血浆中提取的外泌体中检测到高水平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主要在基因组的基因间区域编码,在基因功能调控中有重要作用,可以靶向到相同信号通路中的多种基因,调控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内皮细胞中miRNA的过表达与VEGFR2的表达降低,肿瘤血管的生成得到抑制(表1),致使肺癌细胞的生长得到抑制,荷瘤小鼠生存期得到延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