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社会化媒体双格局生态》

《表1 社会化媒体双格局生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双格局生态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引导策略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群体极化概念最早是由莫斯科维奇(Moscovici)和扎瓦洛尼(Zavalloni)等学者提出的[1],凯恩·R·桑斯坦在他的《网络共和国》[2]一书中对群体极化做了详细阐述:初始时期群体成员对某一主题即有某种倾向,经过商议后,群体向该类偏向移动,最终形成了群体极化的认知与观点。根据Kantar于2018年所作《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的统计数据,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微信月用户覆盖率均为97%,微博分别为45%与46%。随着社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如江歌遇害案、红黄蓝幼儿园被指“虐童”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长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等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均折射出了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本文以社会媒体为切入点,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因及趋利避害的对策,以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2018年8月13日KantarMediaCIC发布的《2018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生态概览白皮书》[3]显示:有别于以往的功能性导向格局,即以满足用户某种需求为目的、以为用户提供某种功能服务为基础、以提供功能服务的类别为表现形式,例如提供即时通信服务功能的微信、QQ,当下的社交媒体已经发展为以用户关系和平台内容为基础、以核心和衍生社交媒体为重要表现形式(如重关系、轻内容的QQ、微信等,重内容、轻关系的抖音、快手等核心社交媒体,重内容、轻关系的淘宝、爱奇艺等衍生社交媒体)而进一步形成的双格局社会化媒体生态,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