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基于影像学特征的COVID-19影像学诊断分类》

《表1 基于影像学特征的COVID-19影像学诊断分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COVID-19规范化影像学诊断报告的设计、验证与临床实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间质改变不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小叶间隔增厚征象的出现增强诊断病毒性肺炎证据的可靠性;支气管充气征、晕征也不作为分类依据,但是晕征出现减弱病毒性肺炎的证据可靠性

成立COVID-19筛查影像学诊断专家组,由3名具有15年以上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经验的高年资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根据前期研究、以往经验和相关资料[6],在基本影像学表现中提取对多种病毒性肺炎和其他感染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影像学征象,并对各种征象进行组合,按照可靠程度进行分类。选择病灶基本特性[实变、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结节、条索影)]、间质改变(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壁增厚)、病变分布(单侧或双侧,上、中、下区,中央区或周围区)、肺受累程度(按象限计算)、纵隔引流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胸腔积液及部分特殊征象(包括“铺路石”征、晕征、支气管充气征等)作为依据,并进行征象组合。具体分类方式见表1。病变分布和肺受累程度仅用作判定分期的参考依据。若肺内病灶有较可靠的证据表明其影像学诊断为非感染性病变(如肿块),则不适用于该报告模式,否则会出现极高诊断效能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