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呵叻盆地H区二叠系Pha Nok Khao组各期次构造裂缝特征》

《表1 呵叻盆地H区二叠系Pha Nok Khao组各期次构造裂缝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呵叻盆地H区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区微裂缝较发育,裂缝最小宽度0.01 mm,最大宽度2.3 mm,平均裂缝宽度0.07~0.15 mm,平均每个薄片发育4.4条裂缝。研究区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资料鉴定结果表明,储层纯粹的构造缝较为少见,多数见溶蚀和充填现象。这些微裂缝是在拉张作用条件下形成的,特点为多数微裂缝切割生物颗粒(图5e)和被次生方解石或泥质不完全充填,少数未充填。微裂缝多呈数条成组出现,很少单独出现。成组出现的微裂缝呈平行状或有序的交叉状(图5b),显示构造成因特征,少量微裂缝呈杂乱状交织在一起,成因可能与差异压实作用有关(图5f)。研究区裂缝发育表现出多期成因、多期改造、多期充填的特点。通过对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岩心的观察,根据裂缝的产状、裂缝充填物及不同矿物充填物的裂缝之间的切割关系、充填成分以及充填序次,并结合测井资料、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及周边构造演化史综合分析,研究区至少发育三期裂缝(图5g)。其中第一期形成于印支Ⅰ期,这一时期受区域拉张应力的影响,呵叻盆地强烈拉张裂陷,是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该时期张性裂缝相当发育,几何形态多不规则,以垂直裂缝和高角度斜缝为主。裂缝延伸长度不一,规模大,但充填较厉害,一般都被乳白色方解石充填,填充裂隙的方解石同岩石整体都发橘黄色光,普遍见后期裂缝穿插切割现象;第二期裂缝形成于印支Ⅱ期,该期不但形成了新的裂缝,也是对第一期裂缝的改造,新的裂缝规模较小,没有第一期发育,垂直缝、高角度缝和水平缝都有,具张性特征,断面相对平直,缝宽变化不大,还见有两组裂缝形成“X”形(图5f),被亮晶方解石或泥质不完全充填,该期裂缝往往剪切或错断了第一期裂缝,被后期裂缝所切割;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期,这一期裂缝数量较多、规模小,而且部分没有被充填,该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在阴极发光呈现亮黄色。